采矿热潮破灭绞碎信心 澳市资源股成险地?
发布时间:10/22/2015 6:30:54 PM 来源: 浏览:981
大宗商品下行强烈冲击资源板块,巨大不确定性充斥之下,资源股投资价值饱受质疑。2015年9月28日,英国一家券商在研报中指出瑞士嘉能可债务负担高达500亿美元,其股票几乎一文不值。
嘉能可在全球拥有超过150处采矿、石油和农业资产,雇员达18万人。然而这样的巍巍巨人亦难免遭遇滑铁卢。英国券商的报告成为压碎市场信心的“最后一根稻草”,嘉能可股价当天下挫29%,并引发必和必拓、力拓股价同日分别下跌6.7%与4.6%,澳交所总市值转瞬蒸发500亿澳元。
应该如何对待资源股?
ACB News《澳华财经在线》报道,澳洲基金经理都在密切关注资源行业,因为这是澳交所仅次于银行股的最大板块。过去一年来,Aurora基金高级投资组合经理胡夫·戴弗(Hugh Dive)及其同事遍访皮尔巴拉矿场,并走访中国北方和西部的钢厂。面对媒体大篇幅地讨论采矿热潮终结,他表示,采矿热潮时期小矿商囊获超高利润的日子诚然一去不返,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应该全然抛弃资源类股票,尤其是在现下价格水平。
原形毕露?绕开僵尸股
据安保资本(AMP Capital)摘录,胡夫·戴弗(Hugh Dive)在一篇讨论资源股的文章中指出,按数量计算,金属和采矿股是澳交所最大的板块,包括602家上市矿业公司。如果不计市值不足2000万澳元的“僵尸股”,总数约157家,目前其中仅16家仍在盈利并支付股息。
令人意外的是,即使是中国需求刺激下的采矿热潮终结之后,仍有高达300亿澳元的市值锁定在小型、未盈利矿企身上。在胡夫·戴弗(Hugh Dive)看来,这是采矿热潮的产物。任何热潮时期,随着数百家新公司上市,都会出现财富由投资人向股票(采矿或技术股)兜售者、券商和服务提供商(律师、银行家和会计师)流转的情况。最容易挂牌的是那些拥有热门矿产项目或进行勘探的公司。
2010年磷矿大热,那时在一家国际投行担任化学品分析师的胡夫·戴弗(Hugh Dive)回忆,经常接到关于初级磷矿勘探公司的问询。当时的一种常见主题是,人们对品位极低的磷矿资产抱以狂热关注,甚至全然不顾高昂的矿场建设和基础设施成本。例如仅持有2500万澳元现金的Legend International (LGDI)公司向市场通报工厂建设成本为6亿澳元,实际数字其实应在15亿左右。2011年时这家公司市值为2亿澳元,并获得多家券商积极评估。现在市值已缩水至500万澳元。
ACB News《澳华财经在线》报道,戴弗认为,对于这些在资源热潮时期快速膨大,而实际欠缺盈利能力的矿企而言,能够拿回投资的最佳机会是等待被IT或生物技术股作为壳公司收购。这让人遥想起上世纪90年代,有大量技术公司在本世纪初纷纷变身为矿业公司,而未来几年他们有可能再变身成金融技术公司。
嘉能可在全球拥有超过150处采矿、石油和农业资产,雇员达18万人。然而这样的巍巍巨人亦难免遭遇滑铁卢。英国券商的报告成为压碎市场信心的“最后一根稻草”,嘉能可股价当天下挫29%,并引发必和必拓、力拓股价同日分别下跌6.7%与4.6%,澳交所总市值转瞬蒸发500亿澳元。
应该如何对待资源股?
ACB News《澳华财经在线》报道,澳洲基金经理都在密切关注资源行业,因为这是澳交所仅次于银行股的最大板块。过去一年来,Aurora基金高级投资组合经理胡夫·戴弗(Hugh Dive)及其同事遍访皮尔巴拉矿场,并走访中国北方和西部的钢厂。面对媒体大篇幅地讨论采矿热潮终结,他表示,采矿热潮时期小矿商囊获超高利润的日子诚然一去不返,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应该全然抛弃资源类股票,尤其是在现下价格水平。
原形毕露?绕开僵尸股
据安保资本(AMP Capital)摘录,胡夫·戴弗(Hugh Dive)在一篇讨论资源股的文章中指出,按数量计算,金属和采矿股是澳交所最大的板块,包括602家上市矿业公司。如果不计市值不足2000万澳元的“僵尸股”,总数约157家,目前其中仅16家仍在盈利并支付股息。
令人意外的是,即使是中国需求刺激下的采矿热潮终结之后,仍有高达300亿澳元的市值锁定在小型、未盈利矿企身上。在胡夫·戴弗(Hugh Dive)看来,这是采矿热潮的产物。任何热潮时期,随着数百家新公司上市,都会出现财富由投资人向股票(采矿或技术股)兜售者、券商和服务提供商(律师、银行家和会计师)流转的情况。最容易挂牌的是那些拥有热门矿产项目或进行勘探的公司。
2010年磷矿大热,那时在一家国际投行担任化学品分析师的胡夫·戴弗(Hugh Dive)回忆,经常接到关于初级磷矿勘探公司的问询。当时的一种常见主题是,人们对品位极低的磷矿资产抱以狂热关注,甚至全然不顾高昂的矿场建设和基础设施成本。例如仅持有2500万澳元现金的Legend International (LGDI)公司向市场通报工厂建设成本为6亿澳元,实际数字其实应在15亿左右。2011年时这家公司市值为2亿澳元,并获得多家券商积极评估。现在市值已缩水至500万澳元。
ACB News《澳华财经在线》报道,戴弗认为,对于这些在资源热潮时期快速膨大,而实际欠缺盈利能力的矿企而言,能够拿回投资的最佳机会是等待被IT或生物技术股作为壳公司收购。这让人遥想起上世纪90年代,有大量技术公司在本世纪初纷纷变身为矿业公司,而未来几年他们有可能再变身成金融技术公司。